1、
MRP系统基本概念
MRP(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),即物料需求计划,多用于制造型企业。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协会对其的定义为“物料需求计划就是依据主生产计划(MPS)、物料清单、库存记录和已订未交定单等资料,经由计算而得到各种相关需求物料的需求状况,同时提出各种新订单补充的建议,以及修正各种已开出订单的一种实用技术”。
简单的说,就是企业生产的过程中,根据订单的需求,结合自身的库存,来判断库存能否满足生产所需,并对结果进行后续的处理。
在这一过程中,其中涉及到基础数据、采购、生产、销售、库存管理等诸多因素,下文会做进一步的介绍。
2、 MRP系统的发展
在了解MRP的原理和要素之前,我们先简单的回顾一下MRP的发展之路。
20世纪40年代,订货点法:企业为每一种物料设置最高库存值和安全库存值,并根据物料的采购/生产提前期进行采购或生产,来确保当物料供应到货时,该物料的库存刚好消耗至安全库存。
20世纪60年代,MRP: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,人们为了解决订货点法的缺陷,加入生产环节,提出了以每⼀个组件物料为计划对象,以完⼯⽇期为时间基准倒排计划的方法,解决要生产什么,要使用是什么,还缺什么物料等问题。
20世纪70年代,闭环MRP:随着MRP的发展,在之前的基础上,增加了能力计划和执行计划的的功能,实现了从采购、库存、生产、销售的全流程闭环管理,这也是本文着重介绍的环节。
20世纪80年代,MRP Ⅱ: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,在闭环MRP的基础上,MRP Ⅱ为每一种物料定义标准成本和会计科目,并为物料的移动、入库、耗用、价值变更建立凭证和借贷关系,将实物流与资金流结合起来。
20世纪90年代,ERP:ERP由美国加特纳公司(Gartner Group Inc.)在90年代初⾸次提出。除了传统的库存、生产、财务功能以外,增加了人力、设备、质量等模块,支持集团化资源调配,SAP便是其中的代表。
3、 MRP系统的原理与要素
a) 基础数据:
在跑物料需求时,系统用到的基础数据质量会直接影响到MRP结果的准确性。这其中主要包含的了物料清单(BOM)清单、采购提前期、加工工时、订货最小批量、替代料等等相关数据。
b) 需求要素:
需求端主要是销售、生产、安全库存所需。
其中销售订单既可以使用当前可用库存直接对外销售,当当前库存无法满足时,也可以转化为生产订单进行排程生产。
生产订单中可以大致分为两种,即按单生产(由销售订单转化分解而来)和按库存生产(低于安全库存自动生成生产订单),根据BOM清单对生产订单进行树分解,可以得到该订单下的物料需求。
安全库存的需求可以理解为当库存低于安全库存时,且为外采物料,系统会自动生成采购申请。
通过对以上几种情况产生的物料需求相加,可以得到物料的“毛需求”。
c) 供给要素:
供给端可以大致分为生产供给和采购供给。
生产供给主要针对自产物料和成品,对生产订单进行排程后,可以得出在某一时间点某一物料的产出数量,对于该时间点而言,这部分产出的数量就是可用库存。
采购供给主要针对的是外采或外协加工的物料,这部分物料供给数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:采购申请数量,即还未转化为正式的采购订单下达给供应商;未发货数量,即供应商收到订单后未发货的数量;在途数量,即供应商已发货但己方还未收货入库的数量。
d) 结果要素:
通过需求端的毛需求减去供给端的数量,可以得到物料的“净需求”。针对净需求,根据物料的不同属性,最终会分化为生产和采购两个方向进行执行,并与需求端和供给端形成闭环。
4、 MRP的应用
a) 生成生产计划:
系统根据毛需求、预计可用库存、未清采购订单数量,结合物料的生产/采购属性和BOM清单,生成生产订单。也可以根据产线的生产率、加工工时、需求时间进行生产排程。也可对接MES进行生产订单的下达和拆分执行。
b) 计算采购需求:
若缺料的物料为外采属性,系统可根据设定的时间或时间段自动生成采购申请,由人工确认是否下达,可与SRM等系统进行同步。
c) 计算备料计划:
在生成生产计划的同时,根据BOM清单,也可以得出当前订单的BOM组件出库计划,可以下发MES进行订单拆分细化,或下达给WMS进行备料出库,这里可能会和海康的iWMS产生交互。
综上所述,MRP系统主要是应用于计划层面,很少单独的应用,更多会与第三方系统集成对接使用。在这一过程中,如何更好的辨别或使用其数据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,更多细化的应用场景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