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智能化优势
光伏制造产业竞争激烈,平均利润微薄,加上外部环境变化和政策风向调整,多数企业时刻面临着生存风险。在此环境下,光伏企业生存之道在于“高转化率+低成本”。在高转化率方面,近年来我国光伏企业不断取得突破,目前行业平均转化率已达18%,龙头企业的转化效率更是全球领先。在降低成本方面,除了技术进步因素之外,制造、运营、管理等环节的成本控制仍有很大空间,这也是企业挖掘盈利潜力、保持竞争力的重要领域,而智能化则是帮助实现成本节约、质效提升的关键手段。智能化不仅仅是简单的机器替人,它在许多方面提升了传统制造的效率和质量,全方位降低了光伏制造的成本,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。
1、降低库存成本
光伏产业是后发优势明显的产业,由于产品和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,大企业往往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发展局面,规模大可以产生规模效应,但又面临着产品被淘汰、产能过剩的风险。因此,库存控制是产业发展十分重要的一环。而智能化能实现信息流全部畅通,打通研、产、供、销整个链条,进行智能分析和控制,由“库存生产”转向“按单生产”,可有效缩短库存周期,大幅提升产业的利润水平。
2、降低人力成本
自动化设备能够部分取代人工操作,实现“机器换人”,而智能化则可以让设备互联,实现在线工艺的自动控制和设备之间的信息通讯,进一步降低人工干预程度。
3、降低管理成本
首先,通过系统层“ERP+MES”的智能化支撑,每个光伏产品可生成唯一的序列号,可以随时对产品生产过程任一环节进行溯源和追踪,调出来料、工序作业、质检、出货等所有相关信息,较人工归档管理效率成倍提升;其次,智能化系统对生产线的产能、产品质量、生产设备状况实时监控,能快速分析和调配产能,及时发现问题并自动发送信息给对应的管理层级,有效提升监测管理效率。此外,智能化生产布局使得基层管理设计更加简洁,“交接制”变成“全天候负责制”,沟通成本大幅降低。
4、降低损耗成本
机器比人工有更高的精准度,据工信部数据显示,智能化制造使得全行业良品率平均提升近1个百分点。对规模大的企业来说,1%的良品率提升意味着上千万成本的节约,对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有重要作用。精准度提升在串焊环节尤为明显,以前由人工目测判断,效率低下,人眼易疲劳出错,而利用智能化视觉系统判定后,不仅效能提升10倍以上,且能够达到零差错。
二、案例
通威太阳能(成都)公司S2车间里,几辆无人驾驶的AGV智能小车往来穿梭忙着下料,在这里,单晶硅片经过制绒、扩散、刻蚀、退火、镀膜、丝网印刷、测试分选七道完整精密的工序,“化身”为一张张电池片。在这条被称为“世界首条工业4.0高效电池生产线”的车间,除了几位监督人员外,整个电池制造环节全部由高度智能化、自动化生产设备完成。
这条生产线于2017年9月投产,在全球光伏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。门口的数字屏显示着工厂的运转情况,生产车间的实时画面,订单效率、A品率、碎片率,以及车间内的湿度、温度、清洁度等都直观可见。数据显示,该生产线每天能生产高效电池135万片,同等产能下,用工减少40%,能源消耗降低30%,生产效率提升25%。